散列表查找
散列表
散列表,也叫哈希表,是一种常用的数据结构,提供了快速的数据存储和检索操作。它使用一个数组(通常称为桶或槽)来存储数据。为了将数据存储到散列表中,数据项首先与一个键关联,然后使用一个散列函数将该键转换为数组的索引。这样,通过该键可以快速找到相应的数据项。
散列表的关键性能指标是其装载因子,通常表示为 λ。装载因子是散列表中当前存储的元素数量与散列表的容量之比。随着装载因子的增加,散列冲突的可能性也会增加,这可能会降低散列表的性能。
散列函数
散列函数(Hash Function)是一种函数,它接受一个输入(或“键”)并返回一个固定大小的数字序列,通常用作数组的索引。其主要目的是均匀地分布键到数组中,以便在可能的范围内平均分配值,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冲突。
一个好的散列函数应具有以下特性:
- 均匀分布:无论输入数据的分布如何,散列函数都应该确保输出均匀分布在其范围内,以减少冲突。
- 计算速度:散列函数应该快速计算,这样就不会成为整个哈希过程的瓶颈。
- 确定性:对于同一输入,散列函数应始终产生相同的输出。
- 最小冲突:尽管冲突是不可避免的,但好的散列函数应该使它们降到最低。
同义词
在哈希表中,同义词(synonym)指的是多个不同的键(key)通过哈希函数计算后,映射到 同一个哈希表位置 (即相同的哈希值或索引)。这通常会导致 冲突,因为哈希表的一个槽位(bucket)只能存储一个键值对。
- 例如:
- 假设哈希函数是
h(key) = key % 10
,键15
和25
都会映射到索引5
(因为15 % 10 = 5
和25 % 10 = 5
)。 - 在这种情况下,
15
和25
就是同义词,因为它们在哈希表中竞争同一个位置。
- 假设哈希函数是
同理,非同义词(non-synonym)指的是通过哈希函数计算后,映射到不同哈希表位置(即不同哈希值或索引)的键(key)。这些键不会竞争同一个槽位,因此不会引发冲突。
非同义词
例如:
- 假设哈希函数是
h(key) = key % 10
:- 键
15
映射到索引5
(因为15 % 10 = 5
)。 - 键
17
映射到索引7
(因为17 % 10 = 7
)。
- 键
- 在这种情况下,
15
和17
是非同义词,因为它们被哈希函数分配到不同的位置。
查找方式
散列表的查找算法如下:
- 哈希函数映射:通过哈希函数 h(key) 将键映射到哈希表的索引位置。
- 访问槽位:根据索引访问哈希表中的对应槽位。
- 冲突处理:如果发生冲突,通过探测方法计算下一个可能位置,直到找到匹配的键、遇到空槽或遍历完全部位置。
- 返回结果:找到匹配键则返回对应值,未找到则返回空。
假设数组长度为 n,哈希表查找的最好情况下时间复杂度为 O(1),但随着冲突次数的增多最坏会恶化到 O(n)。
冲突处理方法
开放定址法
开放定址法(Open Addressing)使用单个数组来存储所有的键值对。当发生冲突时,根据某种系统的方法在散列表中寻找另一个空槽,将键值对存储在那里。
常用的开放定址策略有:线性探测、平方探测和双散列,具体如下:
线性探测法
- 原理:当发生冲突时,线性探测法会查找下一个可用的槽位(通常是下一个连续的位置),直到找到一个空槽位为止。
- 操作:
- 插入:当要插入一个新元素并遇到冲突时,它会向前移动到下一个槽位,直到找到一个空槽位。
- 查找:查找时也是一样的,如果在预期的槽位中没有找到元素,它会继续向前移动,直到找到该元素或遇到一个空槽位为止。
- 删除:删除稍微复杂一些,因为直接删除一个元素可能会中断查找其他元素的连续性。通常的做法是用一个特殊的标记替换被删除的元素,表明该槽位已被删除但仍可能在查找时被访问。
平方探测法
- 原理:与线性探测法相似,但它不是每次冲突后移动到下一个连续的槽位,而是移动到 $1^2$ 、$-1^1$、$2^2$ 、$-2^2$、$3^2$、 $-3^2…$ 位置直到找到一个空槽位。
- 操作:
- 插入:遇到冲突时,首先尝试移动 $1$ 的平方( $1^2=1$ )个位置,然后 $2$ 的平方( $2^2=4$ )个位置,接着 $3$ 的平方( $3^2=9$ )个位置,以此类推,直到找到一个空槽位。
- 查找:与插入操作类似,也按照平方的序列移动。
- 删除:和线性探测法类似,可以使用特殊标记表示槽位已被删除。
双散列法
- 原理:双散列法使用两个独立的散列函数:一个是常规的散列函数 $\text{Hash}_1$,另一个是用于冲突解决的散列函数 $\text{Hash}_2$。
- 操作:
- 插入:当发生冲突时,首先使用第一个散列函数得到基本的索引位置,如果该位置已被占用,则使用第二个散列函数得到一个步长,按这个步长查找下一个槽位,直到找到一个空槽位。
- 查找:与插入相似,首先使用第一个散列函数,如果没找到,则使用第二个散列函数得到的步长继续查找。
- 删除:和上述方法类似,使用特殊标记表示槽位已被删除。
计算公式为
$$H_i = (\text{Hash}_1{(key)} + i \times \text{Hash}_2{(key)}) \mod n$$
其中 $i$ 为冲突次数,初始为 0;$n$ 为哈希表的长度。
拉链法
拉链法(Seperate Chaining)使用数组与链表相结合的方式。散列表的每个槽位都包含一个链表(或其他数据结构,如平衡树)。当发生冲突时,键值对被添加到相应槽位的链表中。
- 操作:
- 查找:通过散列函数找到对应的索引位置,在该索引的链表中顺序查找键。
- 插入:通过散列函数找到对应的索引位置。若该键在链表中已存在,更新其值;否则,在链表中添加新的键值对。
- 删除:通过散列函数找到对应的索引位置。在链表中查找并删除对应的键值对,若未找到则无操作。
平均查找长度
查找失败
在考题中常常需要计算散列表查找失败时的平均查找长度,这里举一个实例说明。
假设哈希表如下图所示,哈希表的长度为 11,哈希函数为H(key) = key % 7
, 采用线性探测法检测冲突。
假如根据哈希函数计算出的初始查询位置为 0,查询失败时根据线性探测法一直向后探测,查找到位置 8 发现该位置为空得出查找失败,查询次数为 9,其他位置可以以此类推计算出来。
当查找一个新的 key 时,初始查询位置根据哈希函数计算可能在 0 到 6 之间,对于每个位置,查询失败时,需要查找的长度如下表所示:
查找失败的平均查找长度为 (9 + 8 + 7 + 6 + 5 + 4 + 3) / 7 = 6
。
查找成功
查找成功时的平均查找长度如何计算呢?
只有存储在散列表中的元素才能被成功查找,对于这些元素,查找成功的长度 分为两种情况:
- 使用散列函数 H(key) 查找到某个位置,该位置存储的元素就是 key,查找次数为 1
- 对于上述情况,该位置存储的元素不是 key,则向下一个位置探测,直到找到元素 key,探测次数为 N,则查找次数为 1 + N
将散列表中的所有元素的 查找次数 求和,然后处以 元素个数,即可得到 查找成功时的平均查找长度。
装填因子
装填因子(load factor)是一个衡量散列表“满”的程度的指标,其中装填因子 = 散列表中已存储的项数 / 散列表的总大小。
例如,如果一个容量为 100 的散列表中已经有 70 项,那么装填因子为 0.7。
装填因子的值影响散列表的性能:
- 当装填因子太小,意味着散列表中有很多空位,这可能导致内存浪费。
- 当装填因子太大,冲突的概率会增加,从而降低查找、插入和删除的速度。
因此,常常在装填因子达到某个阈值时进行散列表扩容,例如当装填因子大于 0.7 或 0.75。
扩容
扩容(Rehashing)是增加散列表容量以容纳更多元素并降低装载因子的过程。以下是扩容的主要步骤:
- 创建一个 更大容量 的新散列表,通常采用指数倍增长策略(如容量翻倍)。
- 遍历旧散列表中的所有元素,使用 新的哈希函数 (或调整后的哈希函数)将它们重新插入到新散列表中。
- 释放旧散列表的内存。
扩容会消耗一定时间,尤其当散列表元素较多时开销较大。然而,由于扩容操作不频繁,其时间成本被分摊到每次插入操作中,使得插入的平摊时间复杂度仍为 O(1)。
对于使用开放定址法的哈希表,扩容的过程如下图所示:
对于使用拉链法的哈希表,扩容前后的哈希表如下图所示: